阅读历史 |

第416章 “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盛世”(2 / 3)

加入书签

而互市是本就应该一直开着的,是后来吴王一脉入主顺天,朱瞻壑不仅强行减少了很多互市的项目,还以势压人,强行更改了互市的价格。

汉王府的后院里,朱瞻垐坐在自己父亲的对面,满脸的疑惑。

所以,现实就当真离谱到了这种程度吗?

应天府,汉王府。

后来随着吴王一脉入主顺天,虚溜拍马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被荒废两年的应天汉王府也在极短时间内被重新收拾了出来,并且重归永乐年间时的那样,每天都有人打扫。

但是相较之下,大明的应战就显得有些没有道理了。

“还有,就算是大哥杀伐过重不适合做皇帝,但这又不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倘若如今的大明有半分成就是靠着瞻垐才达成的,那瞻垐也不会有丝毫犹豫,但现如今,您出去随便拉个人问问,如今大明的强大是谁的贡献最大?”

此刻,对于李彬徐亨、柳升樊忠等一众将领来说,现实就是毫无逻辑的。

无论是谁,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这种优势在握的情况下,正常都是会拒绝这种明显是掺杂了不少小心思的建议,选择以最稳妥的方式来结束战斗。

他不是在看北方的顺天,也不是在看北方的草原,而是在看汉王府的北方,那个永乐大帝呆了大半辈子的应天皇宫。

如今的汉王府,仍旧坐落在应天城最繁华的长安街上,大门牌匾上写的仍旧是汉王府三个大字,而非吴王府。

二是因为自永乐一朝过去之后,大明其实一直就是处在混乱之中的。

因为朱瞻基料定瓦剌不敢太过分,对于现在的瓦剌来说过分的话就等同于是自毁,所以朱瞻基才会做出应战的决定。

“您,应该会得到您心中的那个答案。”

在永乐年间的时候,无论是吴王一脉刚去就藩的时候,还是说十几年后太宗皇帝垂垂老矣的时候,这汉王府一直都是有人打理的,几乎可以说是和当初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两样。

朱高煦察觉到自己儿子的动作,偏头看了看,似乎是看出了什么,又似乎是什么都没看出来,但不管看没看出来,他都没有提及相关的事情,而是换了一个话题。

马哈木的求战自是没什么可说的。

但谁又能想到,当年的那个好圣孙,如今却走到了这种地步。

瓦剌的实力本就不如大明,之所以能够和大明直接接壤还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一是因为当年太宗皇帝就没想着要杀绝草原,而是想着给后辈留点儿压力。

“说实话,我是真没想到……”朱瞻垐似乎是有些失望。

或许,应该说朱瞻垐没有那么轻松。

他所想到的,是当年的“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盛世”之说。

其实仔细想一想,在此之前,大明的疆域就是到胪朐河的,从胪朐河到斡难河一带其实算是大明和瓦剌的缓冲区域。

太宗皇帝驾崩,再也无人能够压制住吴王一脉,吴王一脉对大明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让整个朝廷都将目光放到了吴王一脉的身上。

坐在树下的吴王父子多多少少的带着点儿惬意。

也就是说,哪怕最终是自己胜利了,瓦剌也不敢想多了,只是想让局面恢复到永乐末年时期的那个样子。

他所想到的,是当年自己的大哥为朝廷、为自己的爷爷付出如此之多,杀外敌、筑京观、灭奸商、诛贪官……

除此之外,再加上瓦剌也没怎么作妖,自然就不会有人注意他们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瞻壑这两年一直将目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没心思,也不想对瓦剌动手,因为他不想给自己的堂兄做嫁衣。

朱瞻基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同意瓦剌的建议,更没有必要亲自率军冲锋。

想到这里,朱瞻垐不由得摇头笑了起来,只是他的笑容中充斥着满满的……嘲讽。

但是,现实不需要逻辑。

将所有的骂名都背了下来,但最终换来的只不过是太宗皇帝的利用,而太宗皇帝心心念念所想的,仍旧是为他的那个好圣孙铺路。

“有些事情,瞻垐可以做,但有些事情,瞻垐不能做。”

其实不然。

无论是谁,无论何事,在计划的时候都是极为缜密的,因为计划这种事情是需要极为缜密的逻辑的。

“爹,您说堂兄他真的会……”

……

直到吴王一脉撤出顺天,重新回到这里。

或者应该说,现实的逻辑往往隐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堂兄的所作所为,看似是放弃一切只为祁镇在着想,一切都是在为祁镇铺路,但又何尝不是为……大哥铺路呢?”

“你应该知道你大哥所想,你二哥不是嫡子,你三哥的身体不好,所以你是唯一的选择。”

然而,现实往往是最离谱的。

毕竟,司马法曾有言:国之大,好战必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