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荒年囤粮记 第197(1 / 3)

加入书签

因此, 当面对万物复苏的春天,木槿与身边人皆认为老天爷发了三年的威终于结束, 往后只要肯认真经营, 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作为家中的壮劳力,崇文自不必多说, 他将所有的力气挥洒到土地里。

当然, 崇文有他的惆怅, 从前在西边他家是数一数二的富户人家, 光田地就有六十亩之多, 家中人口不够, 只好常年雇着两个长工干活,如今倒好,家中不过几亩薄田,若敞开肚子吃,地里产的粮食都不够家中人吃用的。

往前几年,除却二伯家,东小庄谁都没有他家土地多,谁成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短短几年功夫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崇文心情复杂极了。

同样心情复杂的还有原先王家村众人并有粮榔头等人。

当初他们家家缺衣少食,有粮榔头甚至靠给王宝山家做长工才有口饭吃,等到今日,他们竟同王家有差不多的家当,想到此处内心竟有些隐隐的激动。

再加上当初打土匪时每家每户都分来许多银子,除却家家盖了青砖大瓦房给后人,他们手中至少还剩下上百两银子,若非明州城附近的土地被世家豪强把控,他们多少都要买个十亩地留给儿孙们,假如儿孙争气,再过几十年自家指不定真能成地主老爷。

唉,多说无用,且把力气用在耕田种地上吧,虽说大伙有粮食,却总不能坐吃山空。

织女镇土地本就紧缺,当初分田是按照每户男丁人数分配的,木槿自然没有田地。

而还差一个月才到养蚕的时节,木槿便专心搁家中带吉祥如意,顺带帮衬王李氏给王宝山并崇文崇武做饭食。

木槿与家里人想法差不离,只要接下来风调雨顺,总归能将日子过好。

她甚至有闲心教刚满三岁的双胞胎念书识字。

充满慌张与未知的逃荒之旅已经结束,双胞胎的语言水平慢慢进步到他们这个年纪孩子的正常水平,木槿倒不急于拔苗助长,只教他们认些简单的字符、教孩子读几句儿诗罢了。

在木槿心中,就算孩子没有考科举的资质,只要好生教导,孩子总归能在文盲率如此高的古代凭借读书认字帮自个儿谋生。

两边挨得近,每当屋里传来孩子清脆的读书声,王李氏除非有万分火急之事,否则从来不会进去打扰她们。

在王李氏眼里,读书识字是件格外神圣的事,不容得被打扰。

王李氏甚至会慈爱地看着吉祥说:“往后就跟你爹一样,咱们好生读书将来做大官去!”

木槿不知道许天赐读书的目的,然而在知识尚未普及的时代,读书人被神圣化,如果家里头有个秀才举人那更了不得,旁人每每提起,必会带着艳羡说此人将来总归能有个官做。

平静的生活到底没有持续多久,随着阴雨天气的增加,木槿家房顶出现好几处漏雨,无奈只好喊崇文过来帮忙。

外头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不过几十米的距离,崇文过来时身上穿的蓑衣已经沾染上不少水渍。

原先只有外屋漏雨,木槿将水桶放在下头倒勉强能挺住。

待下雨时间越来越长,竟连里屋也开始漏雨,她便不得不跟崇文求助了。

王家屋顶上同样有几处漏雨的地方,虽然没有木槿家这般严重,崇文到底一道修好了。

崇武在下头给兄长递东西,刚开始下雨时崇武开心极了,结果阴雨连绵数十日,崇武的心情委实不算好。

“咱们的房屋都漏雨了,织女镇还不晓得什么情形呢。”崇文在屋顶看着底下的木槿与崇武如此说道。

是呐,东小庄的砖瓦房甚至都会漏雨,织女镇除却里正和乔掌柜两户人家,其余皆为茅草屋,指定更为严重。

他们的猜测没错,织女镇早几日便因为房屋漏雨而闹得人仰马翻了。

南方多雨,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当然有考量此处,并非完全用茅草与泥土盖房。

考虑到多雨的气候,房屋的四壁由夯实的泥土构成、屋顶则由茅草和部分瓦砾建造而成,并且使用泥土作为粘合剂,上百代先人智慧的结晶不容小觑,寻常下雨雪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即使偶尔漏雨,依旧可以勉强应付下来。

最最难熬的属于夏日下暴雨,南方本就多雨,下大雨的概率远远高于北方,人们的房顶屋檐倾斜角度更大,饶是如此,下大雨时房顶仍会漏雨。

幸运点的提前修补过屋顶,整间屋子只零星几处漏雨,用锅碗瓢盆在下头接着便是。

有的人家房顶甚至会出现不小的窟窿,全家人身上皆被淋湿,蜷缩在漏雨少的角落里,心心念念期盼雨赶紧停了罢。

面对每年至少遭遇一回的劫难,善于忍耐苦难与不公的底层人似乎早已麻木,他们像个提线木偶般按部就班生活着,种地、收粮、吃饭、饿肚子以及死亡……

今年的雨季似乎提前到来,连绵数十日的阴雨天将人们折磨得苦不堪言。

屋顶被反复修葺与遮挡,却仍有雨滴落下,落到屋子里、落到人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