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2(1 / 3)

加入书签

家里挑水的工作一向是他负责的,今天他既然想出去打听消息,就得把手边的活都做好,这样他不在家他后娘刘氏才不会满村子的找他。

黄父今天照常也要去镇上打短工,起床之后囫囵喝了一碗清粥,又揣了一张粗粮饼子在身上就出去了。

丈夫出门之后,刘氏习惯使然,手里端着饭碗就开始叫黄衢了。

这时候黄衢正好担着一挑水回来,见他没有睡懒觉,而是去河边担水了,刘氏神色稍霁,不过在她看来,黄衢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看着他额头上挂着的汗珠,也没有一点心疼,只用勺子在粥罐里少少的舀了半勺米汤。

自从刘氏进门之后,家里的饭食就是她负责分配的,今天她舀的着半勺米汤,就是黄衢的早饭。

黄衢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最开始他还会不服气的和刘氏争辩几句,结果就是连半勺米汤都没得喝,时间一长,他也就妥协了。

这要是之前,这么半勺米汤黄衢肯定是不够吃的,他要是实在饿得不行的时候,只能去外面瞎晃悠,要是运气好的话,他能在河边抓到一两条小鱼,或者在山上找到一两颗鸟蛋。

这些东西都是黄衢改善生活的东西,不过村里的小孩子实在太多了,不管是山里的鸟蛋还是河里的鱼虾,都有许多人惦记着,小黄衢真正有收获的时候也很少,一般来说好几天才能遇到那么一次。

不过今天黄衢有从云初那里拿回来的汉堡的炸鸡,也就不用惦记着出去打野食了。

因为心情好,半勺米汤黄衢也喝得很香。

他在心里盘算着,等会出门的时候带上一个汉堡,饿得时候就拿出来吃。

虽然他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但是也是知道这汉堡是用鸡肉和小麦粉做成的。

这可都是好东西,鸡肉几不说了,像黄衢家里的这种情况,一年都吃不到一次,小麦粉也是一样,平常家里吃的都是粗粮,小麦粉这样金贵的东西普通的农家可没有几家人舍得买来吃。

担心刘氏为难,黄衢也没有和她说,吃了早饭把水缸里的水担满了,就摸回柴房拿了汉堡和碎银子悄无声息的出了村。

柳树村只有一个木匠,他家里的子孙多,手艺都是直接交给儿子和孙子的,所以不可能会找一个外人来学徒。

黄衢要想找人学艺,只能去其他村子里打听。

他平常出村子的机会不多,不熟悉到其他村子的路,但是他聪明,以前去过安阳镇,知道安阳镇怎么走,所以他一路顺着去安阳镇的大路走,看到有村子就去打听。

找了三四个村子,都没有遇到招学徒的工匠,黄衢到底还是个小孩子,心里也不由气馁了起来。

然而乡下匠人本来就不多,就算是要找学徒,他们也会优先考虑亲戚或者族人。

毕竟匠人都是有手艺的人,现在种地不一定能够吃饱饭,但是木匠、篾匠、皮匠这样的匠人肯定是不愁没有饭吃的。

乡下人一向把匠人看的很高,毕竟有着一门手艺,他们不论走到哪里,只要还能做活,就不愁没有一口饭吃。

所以村人还是十分愿意送自家的小辈去跟着师傅学一门手艺糊口的。

像黄衢这样的外村人,想要给人家当学徒,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黄衢在外面跑了半上午,早上吃到肚子里的米汤早就消化光了,他找了一个背人的路口,从怀里掏出带来的一个汉堡,狼吞虎咽的口就吃光了。

他记得云初的交代,折了一根数枝,在地上挖了一个深坑,把汉堡外面的包装纸撕得稀碎了之后埋在了坑里之后,才起身拍掉了衣服上沾着的泥巴和草屑。

黄衢在路口踌躇了片刻,最后还是想找个活计的想法占了上风。

他决定去安阳镇碰碰运气。

当然了,黄衢做出这个决定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拜师学艺的事情屡屡落空,他心里也不由琢磨起其他办法。

安阳镇是个大镇,有渡口,有码头,镇上的活计也多,十里八乡的人农闲的时候都爱在去镇上找点短工做。

像黄父这样的壮劳力,在码头帮人搬一天的货,能够得到三十文左右的工钱。

这个数字是黄衢的母亲还在世的时候就有的。

黄衢还记得,以前她亲娘还在的时候,他父亲也是很宠爱他的,有的时候从镇上回来,还会给他买上一块饴糖甜嘴。

不过这一切自打母亲去世,刘氏进门之后就不再有了,虽然黄父偶尔还是会买一些饴糖回来,不过他并不在刘氏分糖的名单里。

记忆里饴糖的味道,他也有些记不清了。

言归正传,黄衢之所以会生出去镇上找活计的想法,是因为他记得隔壁王大叔家里的大儿子就是在镇山的酒楼里面帮工的。

黄衢已经想过了,他年纪小,力气也小,去搬货肯定是行不通,人家肯定不会要他。

但是酒楼、食肆这样的地方就不一样了,黄大哥说了,他平常只用招呼客人和上菜就行了,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