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百零三章 平定(1 / 2)

加入书签

“村里达到入学年龄的男童女童都去公孰了吗?”立在一间茅草房前,赵煦问里正。

里正叹了口气,“回殿下,这倒是没有,村里还有八户人家没有把孩子送去公孰,或是只送了男童,女童留在家里帮衬农活。”

“都是什么原因?免费的公孰也不肯去吗?这可是改变他们一家人命运的机会。”赵煦道。

除了发展工业,增加岗位,以及未来建设家庭农庄。

第三条改善百姓生活的路便是进学。

这也是官考的意义。

在没有官考之前,大颂的上升通道是掌握在豪族和势族手中的。

一个寻常百姓想要飞黄腾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颂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了。

如果不去抓住,那就很可惜了。

何况,现在上学又不仅仅是为了竞争那寥寥的官员之位。

将来,他们是可以从事众多职业的。

“小的也是这么劝他们的,但他们的确困难,有的是父母没法干体力活,去了公孰,农活就没法干,也有的家里孩子太多,公孰虽然免费,但都去了,家里就少了许多劳力,再加上女子读书无用的老论调,就……”里正还未说完,就见一个八岁大的女童从茅草房走了出来,背着的箩筐里是个两岁大小的娃娃。

女童的手里还拿着一把镰刀,似乎是要去割猪草。

赵煦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忽然又说不出。

里正描述的这种现象倒是真的难住他了。

毕竟,这种情况即便在现代的贫苦地区也普遍存在。

他的确田分给百姓了,但每户人家又有不同的境况。

不是说有了田,便能解决一切。

再者,上学这件事只能号召,又不能强制。

他总不能为了让男童女童都去上学,让他们缺乏劳力而饿死。

可是,任由这些百姓如此下去,他们会更难以翻身。

当初,正是考虑到这些,他才禁止百姓出售田产。

否则,过不了多久又将是一个轮回,贫苦百姓会因生活困难而出售田产。

田产又不断汇集到少数人手中。

“终究是发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赵煦叹了口气。

如果大颂足够富裕,他便能从财政里拿出一部分补助这些困难户。

但眼下的大颂还无法推行这种福利政策。

唯有普及了电力,大颂的商品才能在世界范围销售。

而且到了那时,大颂工人的薪水也会上一个台阶。

可能只要一个人工作便能养活全家人,还能拥有一间乡间别墅,配上一辆汽车。

还是那时,因众多百姓向城市迁徙,不再从事农耕。

他便能正式推行家庭农庄了。

于是,无论是迁徙往城市的百姓,还是留在乡间的百姓都可以富裕起来。

普及教育这件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想到这,他的目光坚定起来。

如今,大颂的内乱平息,百废待兴,第二次工业革命也走在了路上。

这给大颂走向富裕铺平了道路。

但是,这条路不是坦途。

眼下,大颂内部虽然安稳了,但外部环境却空前恶劣起来。

殖民了全世界的西土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欲将他和新生的大颂扼杀在摇篮里。

而北方的死敌,北狄人不甘心失败,也与西土人蛇鼠一窝,欲灭大颂而后快。

所以,想要实现他的目标,就必须突破敌人的围杀,之后才能谈及其他。

又在村子里走访了一些人家,赵煦回了燕城。

之后的月余,赵煦又乘坐火车去了范阳,平城,上谷等城池查访。

在这些城池,他见到了燕城模式的工坊区。

工坊区内忙的火热朝天,一车车的货物被运往火车站,又通过火车运往各个港口,或是卖往高丽和东瀛。

当然,最多的还是卖往大颂国内。

而且由于工坊的增多,一路查访,他明显能感觉到大颂物质比以往丰富了很多,工坊产出的商品也廉价许多。

他在燕城周小二家看见的精致摆设在查访的人家大多能见到,不是很稀奇。

查访的过程中,他还了解到一些实际的问题。

工坊的存在让大量百姓涌入城池。

这促进了城池的繁荣,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吃水的问题。

在以往的大基建中,城池内道路和污水排放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个问题,府衙却丝毫没有办法。

正所谓,僧多粥少。

不过对赵煦来说,这个问题当下无解,但只需一两年便不再是问题。

只要有了电,他便能将自来水引入各个城池,解决这最后一道难题。

查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