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2 / 3)

加入书签

怪不得——

铁矿在这个封建时代,基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现在铁矿丢失遭遇匪寇,无异于现代社会里重型军火丢失。

自陵南道回来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若非还能见到左仪灵和跟她一起北上的黑雨,庄良玉几乎觉得扎穆寨的经历都要成为一场离奇的梦境。

“此行仅有镇北军?”庄良玉问道。

萧钦竹颔首:“此事只能交由镇北军。”

静默与凝重缓缓流淌,庄良玉想——此时的萧钦竹还不到二十七岁,就算此行险峻,当也平安无恙。

萧钦竹却想,比起危险的前线,庄良玉留在后方,虽说勾心斗角费心劳力,但只要不是直接犯了杀头的罪,他总能有办法让她好好活。

……

军情紧急,用过午饭后,萧钦竹便策马直奔城外军营,准备带大军开拔。

此行紧急,怕是连书信都要成为奢侈。

庄良玉在送走萧钦竹之后便直接去了国子监,今日国子监休息,家在西都城的监生们便都回了家,只有些远地方的人还留在这里,但成群,都去了西都城里找些乐子。

庄良玉到时,监中夫子们正在犯难。

见到她来了,如蒙救星。

“庄先生,你快来想想办法!翰林院那边刚来了信儿,说群青论坛上文章众多,无需全部印制,仅挑几份好的便是。”

庄良玉快步走进来,接过夫子递来的书信,匆匆扫两眼,便明白了这些老家伙们又在搞什么鬼。

其一,是开版印刷书记成本耗费巨大,目前的大雍采用的还是活字印刷术,每一版都要排定许久。

其二,便是这些老不羞想捞好处,顺德帝为了表示对年轻学子的支持,拨款金额巨大,任谁看了都要震惊许久,这些老家伙就是看中了这点好处,准备降低成本,将东西揣进自己的腰包。

庄良玉心中暗啐一声,恨不得把这些为老不尊的蛀虫扔出去挂路灯。

可生气和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庄良玉暗自深呼吸,等情绪稳定了才说道:“这消息先别让学子们知道,我想办法跟翰林院交涉。去年学子们的文章同样是上千篇,还能一起印制成书,今年圣上更加支持,无论如何不能让学子凉心。”

“可——”

任谁都知道,得罪翰林院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玄祖皇帝年间,翰林院虽然有权,但到底只是个辅佐圣上决策的机构。政令制定执行的大头还是落在三省六部,但随着世家掌权,重文轻武,这群精于算计的家伙们进了翰林院,变成了一个能左右政策的地方。

庄太师一直旁观,见庄良玉来了才慢悠悠喝了两口茶,说道:“翰林院的人不足为惧。”

“他们能从中捞好处,是因着依附圣上的权利。若是圣上无心于此,他们也难以从中捞到好处。不过是一群跟风的蛀虫罢了。”

庄良玉甚至翰林院此举简直就是新仇加旧恨,新仇是翰林院书库漏水,这群老家伙们被萧钦竹围着被迫干了三天三夜的活,旧恨——自然是指庄家与他们之间历来便不对付。

“父亲有何高见?”庄良玉问道。

庄道青又喝了一口茶,好似一点也不觉得这些人真能构成威胁:“只管做便是,他们不敢奈你何。”

……

很快,《群青集》问世,按照类别收录学子文章,一夜之间上架无数书斋店铺,掀起比去年更大的狂潮。

最早摆在国子监门前的只是样书,为的是方便学子们翻看,没想到惹来了宋坨村的麻烦。

但现在上架的书籍是重新排版过的,与市面上常见古籍的排版印制方式有所不同,一页能放下更多内容,然后还配了许多图样辅助理解,一上架便被无数学子哄抢。

其中一些比较精彩的文章甚至被人争相传阅,一时之间,西都城的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有人在谈论《群青集》的内容。

学子们还暗暗较劲,互相比谁的书销量更好,甚至定下目标,希望明年的群青论坛上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在这些书籍之中,起初所有人都以为销量最好的应当是上三学的内容,但没想到最后卖得最多的竟然是下三学。

尤其是那些讲农耕,讲工艺的文章,甚至有人到书斋去问,能不能只单独买这一篇。

可想而知这种情形给那些一贯高傲的世家子弟们多大的冲击。

叶瞳龄是个另类,因为跟着庄良玉去过陵南,实地见到过生产救灾,这次写得文章也不是按他那个礼部老爹心意来的,直接就写了自己在农耕时节的见闻。

不学无术的叶家小四爷一下成了这些贵公子中销路走得最好的那一个,骄傲得尾巴都要上天去了。

庄良玉乐意看这些人互相不认输,互相打赌,好强争胜的模样。

新入学的女子们也羡慕,洛川郡主更有行动力,直接冲上来敲门,问她:“什么时候能让我们也出书?”

庄良玉正忙着练字,头也不抬地说道:“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