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2 / 3)

加入书签

石多了一成,可我总还是觉得不踏实!”

刘春花看严老大这副窝囊样子,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你当我是为了谁呢?还不是你那好弟弟!你是不是忘了咱还有张四两银子的条子在人手里呢?足足四两!你当这一年的收成,加上平日攒的,一共才多少?多卖一两银子,咱家明年可不就多剩一两?”

严老大一想起那四两银子,真是肝儿都在颤。

但眼下他那弟弟脱胎换骨了,分了家以后有个彪悍夫郎护着不说,连村长也站他那边!

这几日他可没少见严之默从村长家那头过来,不晓得又给了村长什么好处。

两人争论间,牛车已经到门口了,来的是两个伙计,一个年长的,一个年轻些的。

两人今日下乡收粮,石坎村是第一个村子。

他们不多废话,直接就进仓看粮。

严老大家今年一共收成了二十八石粮食,按照往年的粮税,这二十八石的零头是要直接去了的。

余下二十石,他们拿出了十石准备卖。

如今是太平年景,四海丰饶,粮价也便宜。

石坎村地处南北交界,有水田也有旱田,小麦比稻子价格高些。

六石麦子,四石稻子,一共卖了四两四钱。

收完粮食,牛车就走了。

徒留刘春花在原地,数着铜钱,想到到手的钱马上就要飞了,格外肉痛。

偏偏这笔债还昧不得,村长不能得罪不说,她害怕那疯哥儿又拿刀来家砍人呢!

粮店原本在石坎村,只收三家的粮,都是事先去镇上店里打过招呼的。

只是没想到都收完了以后,又被一家拦下。

不过这家人显然还没就到底要不要卖粮达成一致,屋外姚老大赔笑脸让粮店伙计等片刻,又折身回屋催促道:“爹,这粮到底卖不卖!人家可等不得了!”

屋里,姚清挎着吴氏的胳膊,对姚老爹说道:“反正余莽给我讲的,今年赋税定不会涨!既然这几日粮价好,何不卖了。”

姚老爹仍是不信,“那余莽说的话当真可信?”

这回吴氏开口了,“有何不能信的?那余莽的表哥可是在县衙里做事!谁的消息能比他更真了!况且若不是他心许咱家清儿,这等秘辛,哪能随便讲?”

姚清听到吴氏这句话,羞惭道:“娘!你说什么呢!什么心许不心许……”

吴氏睨了一眼自家哥儿,“既然都瞧上了,就等人下聘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姚清当即露出幸福的甜笑。

余莽是他和大哥去镇上摆摊时认识的,是管那条街摊位租子的,还有个表哥在县老爷手下做事。

他摆摊去了几次,余莽都对他格外关照,前些日子还送了他一只簪子,还说日后要带他去县城呢!

因此姚清这些日子,心都飞远了,对余莽说的话都深信不疑。

眼看外头粮店伙计已经等急了,放话说不卖也别耽误时间,姚老爹跺了跺脚,下决心道:“既如此,就卖吧!只许卖十石!”

一个村子就这么大,严老大家和姚家卖粮的消息传出去后,又有人动摇,也跟风卖粮。

吴氏又是个藏不住话的,当即把姚清从余莽那里打听的那番话,散播的全村都知道。

刘春花虽说对姚家半点好感都没有,可听了这话,心里也多了几分把握,果然卖粮这个决定就是对的,若晚些卖,说不定能差出一两的价差,那可就赔大了。

这消息传到严之默耳朵里的时候,他正在屋里帮姚灼的伤腿换药。

这件事前期还得了王大夫的指点,后面苓哥儿来换了两回,但现如今他已经轻车熟路了。

他的动作又轻又柔,姚灼又是能忍的,几乎觉得称不上多么痛。

重新换上干净的棉布,严之默坐下来和姚灼一起,看门外的方二娘与姜越收拾庭院,准备做肥皂需要的草木灰。

草木灰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把草木烧成灰,但严之默要求杂质尽量少,所以捡回来的树叶之类,也需要初步挑拣一番。

不得不说有了这两人的帮助,严之默轻松了不少,他这几日已经冒出不少新想法,都记录在了纸上。

至于姚灼,他在床上闲着无聊,就跟着姜越学刺绣和制衣,决定等学会了,再朝先前买的预备做棉衣的好料子下手。

两人靠着,聊起卖粮的事。

他们自家没有田地,也就不用缴纳粮税。

但严之默仍觉得此事非常不妥。

“赋税终究是个变数,至于粮店的价差,也很有可能只是粮店想抢先收粮的套路。”

严家和姚家,在这件事上吃了亏也就算了,那属于恶人有恶报。

可两人听说村里不少人,也跟着两家卖粮。

姚灼听完严之默的分析,担忧道:“那些人家一年的收成更比不得严老大家和姚家。一年到头也就收不到二十石粮,只求别被坑了就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