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领旨接剑(1 / 3)
领旨,接剑
谁的地?大明故土。
守土无能,谁的过错?赖不到朱厚熜头上。
杨廷和却沉稳地回答:“谁之过,除患后自当论之。当务之急,汪鋐战败不足服众,两广上下或已通敌,臣以为石大学士之言为上策,可遣……”
“杨阁老适才说,汪鋐有罪,当申斥广东地方再整将卒,克敌复旨。”朱厚熜看着他,再次“无礼”打断。
内档司没开口,但皇帝记在心上。
“……若朝廷取信汪鋐奏表,恐两广因惧生乱。除患不误彻查,钦差赴广东当只查汪鋐所奏然否,令督办再战之事。弗朗机夷贼之患,广东一省足以除之,既有钦差,两广上下自不再轻忽用事。”
“王守仁,你知兵,你怎么看?”朱厚熜看向了他。
国策会议不是内阁大臣说了就算,这一点众人已经开始熟悉了。
这是新君面临的第一次边疆战事,很多人也都能理解他的敏感与重视。
尽管众人现在心里想的并不是什么弗朗机人能不能打赢,而是汪鋐与两广大员所奏的不相符,是皇帝刚才点出的陈金、郭勋两人。
王守仁迎向了皇帝的目光,如实回答:“臣于江西平乱时,闻听逆贼江彬导引弗朗机夷人至御前。臣搜读典籍,未闻其人、不知其国。陛下日前诏令两广驱离弗朗机人,臣留心其事,知汪鋐自正德六年赴任广东,历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副使巡视海道至今十年矣。臣亦闻弗朗机夷人见官不拜,颇为倨傲。”
朱厚熜一直看着他,王守仁最后总结:“既见我大明风物之盛,傲则有所恃。汪鋐久巡海疆,言弗朗机人船坚炮利,王子言奏其率战船五十余众攻弹丸之岛而不能胜之。臣以为敌情不明,冒然再战恐损我大明天威。”
“广东一省驱蕞尔小国远来之匪,王侍郎既知兵,如何谨慎至此?”毛纪损了一句。
“臣知兵而不知敌,故不敢妄行。”王守仁回答的对象是朱厚熜。
杨慎撇了撇嘴:国策会议上还不忘兜售他的知行合一学问。
“杨阁老知弗朗机否?其国在何处?有何风物?”朱厚熜像是请教一般问杨廷和。
“去岁礼部主课司主事奏曰,其国即古三佛齐,位于南洋满剌加之南。正德六年,弗朗机人侵满剌加,曾欲冒满剌加之名朝贡天朝。广东市舶司识其奸计,满剌加亦曾请奏朝廷发兵助其驱离弗朗机人,其时瓦剌寇边,朝廷分心无力……”
杨廷和自信满满地侃侃而谈,听起来,他的观点比王守仁可靠得多。
反正只是南洋群夷其中的一个而已。
朱厚熜并不怪他。
杨廷和就是一个从来没到地方打拼过的清流,从翰林院检讨成为侍讲当了帝师,随后就官拜东阁大学士入阁。
他从大明各个地方奏报中获知信息,很正常。
他在这里熟练地说出他对于弗朗机的详细了解,不管是事先准备好的还是临场应变,记忆力至少是很不错的。
朱厚熜却只等着他说出这番话,然后转头看向黄锦:“记录在案了吗?”
杨廷和陡然很膈应,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黄锦恭声回答:“回陛下,俱已记录在案。”
朱厚熜点了点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朕今日学到不少。”
杨廷和觉得这不像是夸奖,皇帝并不像是令黄锦记录一些奇闻轶事。
就在这时,张佐又急冲冲地赶来:“陛下,广东急报,弗朗机贡使团已擒获,即日押解送京。”
朱厚熜点了点头:“拿来朕看。”
中圆殿中短暂沉默,朱厚熜看完就搁在了一边:“很好,弗朗机人的使者也被生擒了。等他到京,弗朗机人的底细自然能摸清。朕一向持重,敌情既不明,广东虽富庶,将士也不宜再无谓捐躯。弗朗机人在屯门岛已经呆了这么多年,且再让他们逍遥数日。一来看看是否有人增援,二来也也要造船备战。”
他看了看众人:“造办战船及粮饷之请,准之。汪鋐之罪,两广诸官之嫌,也确实需要委派钦差前往督办彻查。宣御书房行走张孚敬!”
杨廷和等人愕然看向他。
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为什么这么巧?
正五品的钦差,去了广东真能慑服众人吗?
张孚敬从承天门外的户部急急忙忙赶到中圆殿中时,殿中正像是在闲聊一般,众臣向皇帝介绍着大明水师与水战。
“陆松,剑来!”
禁卫头目之一陆松古怪地解下自己的刀递给他,有一点想提醒他这是刀。
朱厚熜握着刀鞘说道:“张孚敬听旨。”
张孚敬跪倒在十八张交椅旁:“臣在。”
朱厚熜低头看着他:“着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御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读张孚敬赴两广督办弗朗机人侵吞屯门海澳并藩夷朝贡一事,广东按察副使、巡视海道汪鋐有罪无罪,张孚敬从速查明呈奏入京。两广诸臣皆予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