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章 惊天巨变(为盟主秽翼的Mystia加更(3 / 4)

加入书签

经很有耐心。

“国策会议”四字传入众臣耳中,人人无不心头一凛,脑筋迅速运转到极限。

王琼等人更是心头激动,看着朱厚熜满眼忠诚:这是为了保他们吗?

众臣心头一凛,齐声称善。

“燕朝,议政!”

现在听天子亲口这样说,他实在毫无心理准备。

常朝之后,令杨廷和有点意外的是皇帝直接留下了内阁大臣、六部九卿,再加上杨一清、王守仁、郭勋。

他伸出了三根手指:“三年!能坐到这里开这个国策会议的,三年里只要不是谋逆,享有受劾不去职、无据不问罪、荣休不停俸三大特权。”

每天只负责专门陪着皇帝,而听皇帝的意思,将来这御书房可谓是真正的中枢了!

陛下批阅奏疏必定是在这里,陛下召开国策会议和内阁会议也是在这里,日讲同样在这里!

但是文臣能够掺和到批红这个环节里,哪怕只是在皇帝请教时发表一点意见,仍然是个难以想象的改变。

杨廷和绝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相让,其他三个内阁大臣呢?理论上都得站在一起。

严嵩做梦都没想到,这十八张交椅的阵仗竟是要对朝堂最核心的内阁动刀子。

严嵩心头激荡不已:这到底是什么信号?

这里的椅子,他坐过了,但显然一直都只是临时坐坐,皇帝仿佛并不讲究这些。

“没有其他额外差遣,只是每日入御书房为陛下进讲伴读?”

所以这不会是临时的吗?以后会经常这样?

正想着这些,果然就听皇帝继续开口说道:“国事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朝会众说纷纭,也往往定不下多少事来。朕因此准备在御书房设立国策会议,谋定大事,而后上下一心。”

至于郭勋更是心头咆哮:我今天是临时来的,还是以后都可以来?五府在这国策会议上也有席位吗?

杨廷和暂时不关注那些特权,更重要的是国策会议这个词!

他顿时严肃地问:“敢问陛下,这国策会议,是用来商议什么的?哪些人能列席此会议?”

人一到齐,皇帝就召开了这个会议。那么此前杨廷和多番催促,皇帝就确实不是在推搪其事,他其实也急。只不过焦急之中,也很谨慎持重。

现在呢?有交椅,有案桌,桌上还有一应俱全的笔墨纸砚,砚台中已经磨好了墨。

杨廷和对此是欢迎的,至少能定下二三事,但只怕其中波折也不会少。

杨廷和他们心头狂震。

这个变动实在太大了,而瞬间所有人都想到了关键:一共十八人,九卿不用再熬到阁臣就参与议定国策,在皇帝仍然掌握最终裁决权的情况下,这十八人真的能一条心吗?

不,不可能这么简单!

现在的杨廷和已经绝对不会再轻视这位少年天子。

没听他说吗?除了致仕宿老,还会有新科才俊,这明摆了是年轻的皇帝培养自己真正班底的地方。

杨廷和已经谨慎了许多,绝不再会冒然就反对,他要先听朱厚熜的解释。

朱厚熜居高临下环视着对面的人,感觉这样开会好多了。

王守仁只觉得自己这靶子越来越鲜亮了。

态度明显,皇帝还是尊崇理学的地位。但那致良知之法既然连杨廷和都不能说全无用处,只是皇帝本人想学了看看,那能有什么话说?

随后则是费宏与杨一清的正式任命:费宏入阁,杨一清领兵部尚书衔总制三边。

国策会议削内阁之权,却又削司礼监之权加给文臣这个大群体。

司礼监的批红权,乃是皇权的延伸。皇帝可以对司礼监大珰们一言决生死,但对文臣可以这样做吗?

费宏和杨一清对朱厚熜还不了解,但没想到刚一还朝就见识到这种大变动。

杨一清不久就要去赴任,郭勋过来只怕是因为要议重设三大营之事,王守仁的来由还让人捉摸不定。

两个伴读不论,另还有一个首席将从此将光明正大地坐到国策会议当中。他们将会制衡内阁,但他们本身也将是文臣出身。

而如果一直到了最后安然致仕,那么就是从制度上保证了他们晚年的基本待遇,而不是天子对某些臣子的特别恩赐。

朱厚熜先看了看他们,见到个个都在意,这才笑着说道:“如同其名,就是朕读书与批阅奏疏之时以备请教之人。养心殿与正式的御书房建成之前,这御书房伴读学士就先由日讲学士兼任,另再设一位学问精深之首席。所选之人,一不是阁臣,二不是九卿。没有额外差遣,不设品级俸禄。或者是致仕宿老,或者是现任朝官,也可以是新科才俊。”

这段话完全不能让诸人放松,关键的信息还没开始。

十八张?

四个内阁大臣,再加上九卿,这是十三人。

但这些也都还好,能爬到这个位置的还需要操心那点俸禄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