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化宋 第233节(2 / 3)

加入书签

十贯钱,这在小镇上,已经是一笔巨款,爹娘兴奋地商量着,说可以多买亩地了,妻子计算着把儿子弄去读书,兄嫂着羡慕地看着。

阿大问起了家里的事情。

家里人七嘴八舌,说着这一年的生活,没什么大事,日子凑合着过,还行。

别的不说,这些年,炼铁多用石碳,城里人也喜欢用石碳做饭,这石碳用得多了,山岭里的柴火便用得少了,很多山岭里树丫都密集起来,打柴也不用去深山了,夏天山洪时,石块飞流的事便少了许多。

米价这些年一直都不怎么涨过,日

子过得下去,工价涨了,米也能吃上更多,一家人不说吃饱,但也不至于挨饿。盐也多了,干起活来有力气。商铺里还有了一种叫棕油的东西,比猪肉便宜多了,他们打上半升,准备过年沾点油气。

阿大抱着儿子,听得十分安心,也讲起了他这一年的见闻。

他讲起了辽阔的大江,讲起了初出湘水,到来到大江时,江上那如鱼群一样密集的大船过境时,让他看得呆了。

讲起了三峡外的一块巨石,在湍急流水中挡了航道,听说朝廷已经商量,准备在枯水时炸掉它。

讲起了蜀中富庶,连三岁小孩子都有新衣穿,而不是用旧布做肚兜。

讲起了蜀中的大炉,高有数丈,粗如房屋,一炉能出数千件农具,那里的一根锄头,不比一斤肉贵多少。

还讲起了那天下最大的东京城。

光是外城就比十几座山还长,到处都是青砖瓦屋,街上的人都穿着上好的赀布,那布拧不坏、厚实,还柔软,只可惜他没有买到。

东京城还有铁铺成的路,可快了,还有大船,一条大船能拖着十几艘船前行……

东京城里,小孩儿只要很少的钱就能上学,妇人也能入工坊做活,好多人每月都能吃上棕油,他买的糖是京城糕点铺最便宜的糖,就是份量少,是他晚上等了一夜,才在清晨铺子开门时抢到。

他还看到一座特别特别大的院子,比咱们这镇子还大,有照人比铜镜清楚无数倍的明镜,有能治百病的药丸,有织布来特别快的织机,一台抵得上十个人……

再这些日子,京城还会举办什么演武阅兵,可惜他们必须把的货物在年节前送回来,否则要扣工钱,不然绝不会错过这种热闹。

那一个个讲述,让这小小村落里的闭塞山民,知道了遥远天外,到底是什么样子。

阿大用虔诚的语气道:“京城那里还在招揽新军,只要能选进去,不但工钱比做护卫高,还能立功,听说有一位将军,本来和咱一样都是护卫出生,如今已经是大官了,在京城都有宅子呢……可惜咱没被选上。”

“阿爹,等我长大了,可以去被选上吗!”怀里的五岁小孩添着嘴问。

阿大笑着,摸了儿子的头:“可以,一定能成。”

这时,他的兄弟皱眉道:“这如此顺利的么?这一路就没遇到什么的山匪?”

“你是不知啊!”阿大笑了起来,“朝廷这些年,大力清剿各地山匪,把剿匪也列入了考评,听说连洞庭湖中的巨盗,都被当地知府想尽办法剿灭,立下大功,升入京城当大官了!”

加上这些年日子过得宽松,虽然还是免不了有一些人的小股匪类,但大商队过境时,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有好日子过,谁去做朝不保夕的山匪啊!

这一番番话,听着二老都有些恍惚,原来不知不觉,天下都已经如此太平了么?

阿大还拿出一张书契,炫耀道:“这是长契,我和商队签了十年长契,他们愿意让咱把孩子老妻送到成都,去看看资质,要是能学会那些书文,他们便能供养给钱,送入京城的神机院呢。”

瞬间,妻子的眼睛亮了来:“真的么,我儿去成都府读书?”

成都那是什么地方啊,她做梦都不敢想,连儿子去县学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是啊,不过这得看孩子会不会读书,”阿大笑了笑,“可这机会,咋也不能错过不是?”

一家人当然点头,兄嫂目光充满了羡慕,侄儿们则嫉妒地看着那位幸运的兄弟。

晚上吃饭时,他的兄弟们便热情在桌上问他,能不能带他们一起出去,闯荡闯荡……

-

京城,赵士程正在看朝上的吵闹。

在他表示要阅兵以示国威

,以鼓士气时,朝上的文臣们顿时便有一片反对之声,虽然张叔夜作为皇帝重臣,是支持这事的,但大宋的文武对立太过严重,大家纷纷说起此事万万不可。

赵士程早有准备,连端水的说辞都准备好了,就在他扬起微笑,准备轻咳一声,打断诸臣时,有人高呼到:“东华门外唱名方是好男儿!此为文臣之荣,岂可与武夫同处?”

这话瞬间引来共鸣,许多朝臣纷纷赞同。

东华门就是宫门,每当大宋科举之时,会在宫门外唱状元进士之名,入宫拜见。如今居然要皇帝在宫门上接受武夫乃至于最低等的小卒拜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