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190节(1 / 3)
更麻烦的是姚氏对儿子立功为官之事十分欣喜,村中也让他们庆祝此事,但刘氏却因此被架在了火上……她曾经准备二嫁之事虽然只是才被提起,可一些闲言碎语却传出村子。
要知道刘氏不过一普通贫家女,嫁的也只是一个给人看家护院后来去从军的汉子,突然之间,就成了从七品的武官夫人,说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
嫉妒之心一起,加上刘氏也不是完人,又有想要再嫁的意思,那流言自然被人添油加醋,越传越不堪。
这个时节,名声是女儿家的脸皮,刘氏在乡中待了一月,便实在是待不下去,而村中其它人家也想将自家女儿亲眷嫁到岳家,哪怕是当个妾也没关系。
岳家两老也实在受不住,便和刘氏一起,去了京城。
居京城,大不易,岳飞俸禄自然是不低,分发的院子也很好,两老闲不下去,也不愿意请婢女,便和刘氏一起操持家务,这才安身下来。
可就算如此,刘氏一想到这些日子受的委屈和碎语,心里便有一股郁气不去,难以展颜。
“要我说,如今你家母亲也来了京城,有人帮着看儿子,也没有太多活,”白氏突然想到一事,“前几日,我听说慈恩所准备开家书坊,要找些刻书印的女工,离咱们这不远,不如一起去试试?”
他们这些军眷,每月虽然能领不少俸禄,但京城好东西多,钱总是不够用,若能有些活计补贴家用,当然是愿意的。
“我、我大字不识,怎么去刻书印啊?”刘氏摇头拒绝。
“去看看呗,听说是刻书画,我看妹子你描绣样时那么利落,万一能成呢?”白氏怂恿道,她若一个人去,家里必然不放心,能拉着妹子一起去,便不一样了。
“那成。”刘氏点头。
第262章 细雨润物
淮东之地, 这片后世称为江苏的地方正在经历一场大旱。
大宋的救灾制度平稳运行,官府熟练地开仓平抑粮价,但在这场大旱中,大量颗粒无收的佃户带着家小, 开始进入城中讨生活。
太子殿下继位来, 大作工坊, 这些年来,工坊带来最大的改变, 就是给了佃户一条新出路, 让他们遇到困难时, 不用困守在那一亩三分地中, 去城中找些最苦的活计, 至少也能活下来。
这事带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那些雇佣佃户的主户们,对佃户们客气了许多, 在以前,他们对佃户几乎是掌握着生杀大权——主户若是不愿意佃户们继续租种,那大多数佃户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土地租种,那便是断了生计。
正因此, 平时大户的权力是极大的,佃户便是损了利益,也要忍气吞声, 而当有了新的出路后,主户们的生活质量便下降得厉害。换以前,他们想找佃户做帮手, 只要说一声就行了, 现在他们都会推三阻四了。
运河之上的码头上, 又是一家老小提着包袱,走上货船。
淮南路夹在汴京、杭州、密州这三个新兴的大城之间,很多人过不下去时,便会外出讨生活。
如今淮海东路的人有三个选择,一个是顺着运河南下杭州,一个是乘海船北上密州,还有一个便是顺着运河去西北边的汴京。
“走吧,”为首的老人轻杵拐棍的,“东京城是天子脚下,工坊最多,船费也不贵,不像南边那么克扣。咱们就去东京城。”
一家人都上了写着“陆”字的货船,而在这支船队中,后方还有一位意气风发的文士,他三十出头,是“淮西提举常平”,管理着淮南西路的常平仓,今年因为救灾有功,加上已经到三年的考评之期,回京述职,眼看又要升官了。
但升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次去京城,不知道能买到多少书,”陆宰感慨着道,“自从油印之道盛行以来,书价日降,对我等爱书之辈,实是盛事。”
他的妻子唐氏闻言笑道:“你与父亲一般爱书,这些年图谋我家藏书还嫌不足,如今要去谋那京中书院了么?”
陆宰大笑道:“夫人知我!”
夫妻二人同乘一船,看着两岸青山小镇退去,颇有些山水之趣,唐氏突然道:“听闻北方要疏浚御河,让燕京的大石碳船可以过汴京直入杭州,此事可真?”
陆宰摇头道:“只是疏浚黄河到东京城这一小段,河工耗时费力,听说朝廷还在召人勘查地形水势,要我看,燕京之船可以过东海而至杭州,不必劳民伤财,这南边的河道关系天下,才更该疏浚。如今朝廷为此争论不休,要我看,还有的吵。”
“自太子解封海榷以来,蜀地、京城的船越发多了,汴河时常有舟船阻塞,”唐氏也是大家出身,揶揄道,“是如今淮南路想要运河,做些补益吧?”
陆宰断然否认:“哪有,朝廷不许在汴河上重复设卡,淮南路的知州又想要些政绩,自然要想些法子。”
说到这,他又感慨道:“如今大家是看出来了,当今太子是个管事的,有什么需要,只要理由足够,他便会想办法,哪怕没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