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章(1 / 3)

加入书签

现在空间级别低,也不是着急能解决的事情,只能等着先升到十级再说了。

小六年纪还小,醒不了多久就又继续睡了,二姐交代一声好好看着弟弟们就出去挖野菜去了。

二姐刚走红军就起来了。

“欧光荣,给我把饭菜拿过来,再倒杯水。”

一起来就开始吩咐人干着干那了。

梦里的小姑娘很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到顾荣这里不好使了。

“你自己起来吃呗,我忙着呢!”

爸妈二姐都出去干活了。家务肯定是她来做,这么忙欧蓉才不惯着他那少爷脾气。

十三岁的孩子要说坏肯定也坏不到哪里去,都要靠教。

这年代九年义务教育是别想了,家家都是言传身教,小孩自己领悟去吧。

大人一天天忙着地理刨食早出晚归的,也教不出什么。

有老人的人家把小孩给老人带着,她们家还有爷爷奶奶在村里。

已经分家了,爷爷奶奶那辈有七个小孩,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死的死,散的散。

在爷奶身边的除了自己爸妈就是一个大伯,大伯叫哦欧建。

爷爷奶奶就和大伯住一起,他们家房子大一点。

爸妈每年秋收孝敬两个老人五十斤粮食,加上两块钱,有时候家里人都忙白天她们就去大伯家和爷爷奶奶呆一起。

爷爷有时候也下地,但是年纪大了又有两个儿子,也不像年轻人那么拼,累了就回来了。

奶奶是不下地的,没事儿就在屋子里纳鞋底,或者缝缝补补,手艺还不错。

每个月奶奶都把自己做的新鞋子还有存下的鸡蛋鸭蛋鹅蛋什么的归拢在一起。

然后叫大儿子送到城里去换点东西。

说白了就是偷着卖点钱,换点棉花肥皂日用品什么的,乡下就只有些吃喝而已。

其他酱油,醋,火柴,煤油,蜡烛什么的都只能花钱去供销社买。

村里的供销社也收购农产品和手工品,但是给的价不高,不如去城里偷着零散卖了拿到的多些。

城里粮食,油什么的凡是你能想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凭票限购的。

有很多城里人有钱都没地方买哪怕只是一个苞米粒。

于是黑市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打击的挺厉害,但耐不住利润大啊,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的。

尤其是周边这些乡下地方,正是货源啊货源。

所以村里这些人尤其是常进城的,对黑市基本上就是门儿清。

就是少进城的,谁手里面没几个固定客户啊。

哪个是乡下人?

城里人分的特别清楚,基本一眼就能看出来了。

光从衣着上来看乡下人的衣服基本都是自己做的,哪里讲究什么样式啊流行啊什么的。

城里人就不一样了,城里人穿的都是中山装啊。

还有从中山装改编的人民装,青年装,学生装之类的。

还有因为国家倡导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渐渐的穿工装成为一种荣耀,所以男士背带工裤和格子上衣也成为了城里人的标配。

地理刨食的人都穷,哪有钱追求什么时尚,能新买一块儿灰布都是攒了一两年紧紧巴巴才够做一身。

大部分人都是舍不得的,全家攒个几年的钱,才堪堪够给儿子娶个媳妇的。

谁还那么奢侈的讲究什么流行不流行。

衣服也就两个袖子一排扣子,这么省布料怎么来。

所以别看当时的人们,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黑瘦黑瘦的,看外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这乡下人一进城,一眼就能被人认出来。

当年欧建第一次进城就是这样被人一眼就给认出来了。

欧建第一次进城,刚走到了稍微人少点的地方,一位大姐就走过来搭话了。

刚开始还不明白咋回事呢,想着城里人这么热情的吗?

大姐一上来就笑呵呵的问:“大兄弟,来城里走亲戚是不?”

“不是。

我来这供销社买点水果糖,我们那边的供销社没有。”

“哎呀,这是家里有人办喜事吧?

那可不能省。

不过大兄弟啊,你怕是第一次来城里吧?

路熟吗?糖票带了没有啊?”

“啥?啥糖票?”

欧建有点纳闷,买糖给钱买不就好了吗,咋还要糖票?

“大兄弟你是不知道,我们城里人难啊!

现在是买啥都要票,没有票你有钱也不给你买的咧。

别说糖啊花生瓜子啥的副食品了。

就连粮票上那点定量都吃不抱的咧。

我老想着啊,与其给个啥副食品票,我到宁愿多给几斤米。“

说完拿眼睛瞟瞟欧大伯慢悠悠加上一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