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九章 珍重佳人待好音(2 / 3)

加入书签

摇的,因此这一回的长途航行就让她很感到新奇,尤其是到了夜间,船舷外的海浪声便显得愈发清晰响亮,一声声仿佛拍在枕边,余若荻躺在那里,想到了前世看到的游轮广告,豪华海景房。

整天都是闲散的,不是看看书,就是来到甲板上站在栏杆边看着大海,远离陆地的海洋很美,海水极其净透,看不到什么垃圾,偶尔有鱼从水中跳出来,跃在空中,转瞬间又落回海里。八月本来是极热的时节,可是漂浮在海面上,便感觉空气都有些凉爽了,扑面而来的海风带着盐分的气息,有些腥,但很清新。

点点白鸥在远处的海面上起起落落,仿佛遥远的白帆,余若荻倚在船栏上,甲板上散布着其她乘客,有的在踱步,有的干脆就坐在了那里,仿佛一颗颗散落的莲子,耳边飘着同船乘客的话语:

“你们也是去香港吗?”

“我们去新加坡。”

“原来是新加坡啊,也是个好地方,只是太远了一些。”

“我们在那边有亲戚,是投靠亲戚去的。”

“有亲人在那里,自然就是很好的了,像是我们,在香港无亲无故,虽然离了上海松了一口气,但是一想到在香港要怎样生活,也是很为难呢。”

“只要肯努力做事,总能有一碗饭吃,虽然是累一些,可是总比不知什么时候便降来灾祸要好。”

“是啊是啊,虽然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的人,可是总觉得有些心惊肉跳呢,现在想一想,像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倒是也还好,说走就走了,倘若是那些大老板,产业在那里,除非是忍痛丢下了,否则哪里走得那么容易?”

余若荻:船小好调头,荣毅仁是很聪明的,捐献了家业,不过他也算是得到了回报,荣氏家族在二十一世纪也是常青树。

经过了四天全身心的放松,船终于靠在了香港码头,六个人来到岸上,走在人流之中,满耳听到的都是陌生的粤语,人潮渐渐分流,道路上前面两名男子正在吵架,一个人指着另一个人,傲然说道:“俾机会你讲多次!”余若荻摇了摇头,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还要再学一门外语。

找寻了一个老式旅馆暂时落脚,余若荻便与福尔曼先生联系,再三致意多谢他发来的工作函,众亲朋已经平安到达香港,偷渡可是很贵的哦,而且风险性也大,假如能够走得光明正大,还是这样名正言顺地跑路最好。

福尔曼先生很快便请她们吃饭,饭桌上将一个牛皮纸袋交待给她们,里面十几封信,都是郭总编陈夫人还有静宜她们写来的。

福尔曼先生一边摇晃着杯子里的红酒,一边说着:“虽然不知诸位具体的经济状况,不过想来也是还可以的,如果有财力,建议就在此地买地,香港的地皮一定会越来越贵的,比如这位戴大姐,假如想要就此颐养天年,便买一块地皮拿在手里,盖起房子来向外出租,便可以坐收租金,自己什么都不必做,每个月便有定时的米粮,如今的香港,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地皮,既稳妥又获利丰厚,股票之类都在其次。”

余若荻连连点头,香港寸土寸金可不是说笑的,要说发了这么多年的战争财,虽不敢说买很大的地,但买一小块还是可以的,在香港有了这样一块地,那可就什么都不必愁了。

丁香虽然也是心动,然而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犹犹豫豫地说:“那边的共产党不会打过来吧?”

福尔曼笑道:“英国当年与清政府签订过租约的,租借九十九年,到一九九七年才期满,中共政权之前也表示承认这项租约,毕竟如今的红色中国已经与美国为敌,全面倒向苏联,倘若再用武力强行收回香港,对外的联络就基本断绝,假如真的那样,我倒是要看看她们要怎样对待澳门。”

丁香在心里画了一个数学公式:97-52=45,还有四十五年,自己只怕活不到那么久,所以很不必担忧那么长远的事情。

此时的北京,梁艺萍拿着一封信,目光如同水波一样,幽幽地从白色的信纸上流淌而过,这是前几天自己刚刚收到的信,五月自己写了信给谢余两姐妹,迟迟没有收到回信,然而也并没有将信退还回来,因此很怀疑是丢失了,郭先生已经找寻不到,没想到如今连她们也难以联络。

自从一九三九年离开上海奔赴延安,到如今已经十三个年头过去,这十几年的动荡不安,造成故人星散,有时候回忆起往事,也有一种人事两非的感叹,这种时候她就把精神转到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上面来,日月已经换新天,自己正在年富力强,正是为祖国为人民再立新功的时候,切不可如此多愁善感。

没想到就在三天前,竟然接到了两姐妹的回信,已经三个月过去,梁艺萍本来已经不抱希望的,哪知竟然真的有信来,这可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分外惊喜的了。

那一天梁艺萍拆开信封,只见里面是三张纸,密密麻麻写满了钢笔字,说的是各人别来的后续,道是郭维淮先生已经在四九年的一月便离开上海,去了台湾,三年来未便通消息,如今自己一家也要去香港,这一封信是启程当天发出来的,当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