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二章 议迁居(2 / 3)

加入书签

、结寨、扬旗、举火之夜,大姓俱走,此桐未有之变也’,真没想到南直隶居然也会这个样子,那边素来号称富庶,我本来以为变乱多起于西北辽东,哪知在那鱼米之乡竟然也发生这样的事情。”

一听到“桐城”两个字,梅咏雪第一个想到的是“桐城派”,倒不是她的古文知识有多么的丰富,而是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可惜现在也只记得文章名字,内容基本上全忘记了。

梅咏雪对于安徽的观感也比较矛盾,一方面徽商曾经盛极一时,另一方面又有“凤阳花鼓”流传,她没有亲身去过那里,所以也说不到切身经验,不过在这个时代能够列入南直隶,算是明代的中央直辖地区,经济应该是很不错的吧,结果也发生了这样激烈的事情。

“姐姐就是为了这件事,所以想要迁居吗?不会觉得江南也不稳当吗?”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考虑好啊。

樊瑞仙眉头微微锁起来,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连金粉富贵的江南都变成这个样子,更不要说是河北。有时候去菜场,只听到那里的菜贩怨声载道,最怕的就是加税,上面哪怕只是丢下来一根稻草,到了她们这里也变成一枚石块,若这辽饷也如同从前一般,只是临时加派,事毕即止,倒也能咬牙忍着,倘或长此以往,可着实有些吃不消。这还是京郊的菜农,就离紫禁城不远,虽然天子的光辉不能全照在她们身上,多少也能够沾点边,还如此难捱,若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更不知会如何了。”

梅咏雪一拍大腿,姐姐啊,不愧是读过二十三史的人(《明史》这个时候还没写出来),果然有水平,见微知着,把后面的局势基本上都推断出来了,可不就是这样一回事情吗?要说姐姐自幼饱读诗书,是个十分通透的人,只是后来在现实中挫败感太过强烈,因此有点万念俱灰,醉心于佛经。然而自从开始了新的生活,樊瑞仙原本的才智也如同春天重新变绿的枝条,又蓬勃舒展起来了,脑筋灵活了许多,看问题愈发尖锐了,虽然她能够得到的资讯有限,也并不像自己这样有提前知晓历史的外挂,然而分析能力却是惊人的,明代后面的糜烂发展果然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梅咏雪笑盈盈地转头看向姨婆:“姨婆有什么主张?”

姨婆笑道:“我已经这个年纪,还能想什么?若是真要走,拼了这一把老骨头,总能有些用处。”

兰生不等梅咏雪问她,便兴致勃勃地说:“我从出生就一直在这城中,从来没有到外面看过呢,这一次若是去江南,一路上可有好多东西可以看,若是一辈子就困在这条街上,岂不是辜负了此生?”

樊瑞仙微微摇摇头:“你这孩子的心是越来越野了,就为了你这个性子,如今二十一岁,还弄得高不成低不就,莫非真的要一辈子就这么着,孤零零的不成家了么?”

兰生扁了扁嘴,道:“娘,我怎的没有家?这不就是我的家吗?有姨婆,舅舅和娘亲,多么的兴旺,怎么会孤零?况且唐诗里不是有人这么说,‘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又不见得定然是好事,我如今自有娘家,何必巴巴地拆了自己的骨肉去就和别人?纵然是招赘,除非是万不得已,又何必惹那样的麻烦?”

梅咏雪在一旁差点拍起手来,家里面老中青三代人都齐全了,老一辈的经验,青壮年的精力,年轻人的活力,瞧瞧这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战斗力很强的。

樊瑞仙纵然聪明智慧,然而兰生这几句言语居然让她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才叹了一口气,道:“你只图年轻时候的轻松快活,怎的就不想一想老年后的凄凉?我们倒是有你送老,然而长辈如无意外,总是要走在你前面的,到我们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个人,又如何是好?家里总要有年轻人的。”

兰生笑道:“这有何难?我若是想要孩子,自个儿生一个便罢了,只需要借个种,没必要就因此引进一个男人来,只不过被人家知道了,名声不那么好听。有时候仔细琢磨一下,这事也是不忿气,男人做什么总盯着女人的肚子?若是不绑定一个男人,便好像那孩子来路不正似的。不过母亲你尽管放心,我是不喜欢生孩子的,‘男子车前马后,女子产前产后’,关在家里被车马撞的风险倒是小了,然而生育也是一道鬼门关,曾经也听说街坊的哪位婶子生孩子死在了那里,纵然不是必死,我也不想冒这样的风险,如今街上偶尔便见弃婴,我思量着,将来抱养一个也就罢了。”

樊瑞仙听她前面那番离经叛道的话,紧张得紧紧地捏住了筷子,一颗心怦怦乱跳,差一点突发心脏病,后来听她说要领养,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来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教训道:“兰生啊,你若是不婚而孕,被人家拿住了有伤风化,是要被口水淹死的,若只是领养,倒是没什么,说出去还是一件善事。”

说完之后,樊瑞仙忽然想到,为什么在没有配男人的情况下,女人不可以自己生孩子,否则人家晓得了便要给她安一个“淫乱放荡”的名声,弄不好还要沉塘,可是孤身的女人却可以领养孩子?唉,世间的许多事情真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