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一章 相见不相识(3 / 3)

加入书签

一眼,登时飞快地垂下了头,两只手也悄悄地鼓捣起来,过了一会儿她又抬起头来,樊瑞仙一看她的脸上,顿时差点笑了出来,张口就想问“咏雪啊,你那两撇小胡子怎么长出来得那么快?”然而一看梅咏雪袖子里连连摆手,便知道情况有些不对,连忙将那句话咽了下去,脚在桌子下悄悄踢了女儿一下,冲她使了个眼色。兰生也是非常机灵的,马上会意,于是这一张桌面的气氛便有些异样了。

就在梅咏雪旁边那一张桌边,刚刚新来了几位客人,看那气度都颇有些不凡,坐在那里喝了几杯酒之后更加的高谈阔论,谈论的不是蒙古就是女真,还有流民白莲教之类,要说对于白莲教,梅咏雪也是很感兴趣啊,她一向对于会道门这些秘密结社的组织感觉很好奇,近代青红帮非常富有神秘色彩,大概是与意大利黑手党同样传奇的存在吧,不过描写黑手党的有一部很着名的小说叫做《教父》,关于中国会道门的经典文学作品自己则不是很了解。

这时一个歌姬来到那一桌的前面,十分用心地弹唱了一曲“霁景融和”,这歌姬歌喉婉转,韵律铿锵,技艺十分精湛,博得了满堂彩,那几个官宦模样的客人给了点唱费,歌姬谢过了,抱着琵琶转身又去下一桌。

那几个人到了这个时候,酒兴上来也有些忘形,有人便说:“时英兄,你看方才那女子长得如何?”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了起来:“确实风流有态,若单是论容貌倒也不是绝色,然而难得这种韵致。”

“哈哈哈因此她的生意很是不错,一班都是唱的,独点她的客人最多,这人我是晓得的,可不仅仅是唱曲子而已,家里的客人非常多呢。”

辛彦微微一笑:“只可惜‘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纵然再怎样风流,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

梅咏雪一口汤差点喷了出来,辛彦的爱好真的是很复杂,逼良为娼,劝妓从良,里子面子都要了。

这时辛彦的眼神微微一转,视线落到了梅咏雪脸上,他凝神看了片刻,忽然挪了一下椅子,凑近了梅咏雪,含笑道:“这位兄弟我似乎曾经在哪里见过的。”

梅咏雪微微一笑:“不知先生尊姓。”

辛彦的朋友们立刻哄笑起来,有人说道:“时英啊时英,你一向只做自来熟,处处逢缘,如今居然也碰了壁。”

辛彦倒是不以为意,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梅咏雪:辛彦啊,从来不知道你居然愿意学贾宝玉,然而你是绝不会喜欢宝玉这样的人物的。

辛彦转过头来继续与梅咏雪说话:“我叫做辛彦,不知贤弟贵姓高名?”

“我叫梅咏雪。”

辛彦若有所思地说:“原来是梅贤弟,我曾经有过一位故人,也是姓梅,与贤弟的形貌颇有些相似。”

梅咏雪:此人已死,有事烧纸。

旁边辛彦的朋友又笑了起来:“时英啊,这般套近乎的方式,你也是始作俑者,莫要追得太紧,把人家吓到了。”

梅咏雪忍了又忍,终于说了出来:“其实‘始作俑者’倒是一件好事,《诗经·黄鸟》里面讲,‘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临其穴,惴惴其栗。’就是说在那之前是用活人殉葬的,用陶俑代替活人,无论如何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所以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如果解释作“首先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那是要断绝后代的啊”,那么难道是赞成用活人陪葬?要说活人殉葬这种事情因为太过残忍,从两汉之后基本上就已经断了,可是大明的太祖朱元璋临死的时候下令妃嫔殉葬,虽说这事也算是继承了元朝的遗风,然而华夏正统搞出这个来终究是太过丢脸,好在英宗皇帝病危的时候废止了这个成规,英宗陛下虽然信错了人造成土木堡的残败,然而在这一件事情上还是极为有人性的嘛,估计是在瓦剌那边受了许多的苦,所以也比较能够自我反省。

辛彦一扶额,因此如果孔子的话要按这个“谴责陶俑”的路子来解释,那可就太可怕了,那是要复兴活人殉葬啊,儒家经典里明晃晃写的满满的两个字“吃人”,仔细想一想简直要让他怀疑人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