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不忘本(2 / 2)
贬值?不对啊,就算这是兴王府上贡的贡品,您不想私卖,也不能把秘方交给朱家啊……朱家赚钱,对您有好处?”
朱浩笑道:“做人不能忘本,我就是这么个实在人。”
苏熙贵差点儿一口唾沫喷过去。
你跟我讲不忘本?
朱家在你手上吃了那么多亏,别人不知道,我苏某人岂不一清二楚?就说你夏天施计,把货栈转租朱家,让朱家仓房受淹,赔了那么多银子,这就是你不忘本的表现?
有阴谋!
“朱小当家,不如……您指点一下,鄙人实在不明白。”
苏熙贵拿出虚心求教的姿态。
朱浩起身道:“苏东主,要说呢我最近挺忙的,没时间长久招呼您。哦对了,您可有草棉的进货渠道?我这边弄了些纺纱机和织布机出来,需要大批草棉,最好有长期稳定的进货渠道。”
华夏历史上,棉分为丝绵、木棉和草棉三种。
丝绵由蚕丝所制,属于华夏地区的特产,自古有之。
木棉,又名红棉、英雄树、攀枝花,是落叶大乔木,所产之棉多用于被褥、衣服等填充物。
后来人们平常意义所说“棉花”,便是草棉。
草棉于南宋末年,也就是十三世纪中期传入内地,有北道和南道两条途径,即西域和澜沧江流域,到了大明正德年间,在华夏传播已超过二百年历史,从元朝棉纺家黄道婆积极推广纺纱机、织布机开始,草棉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元廷曾设立“木棉提举司”,从民间征棉布。
草棉在华夏的推广,更多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下政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自此草棉逐渐在各地取代桑麻,成为排名第一的经济作物。
到明朝中叶,穿草棉所织衣服已成为普遍现象。
但一年生草棉多种植于江南等地,安陆地处江北,栽种棉花不多,朱浩想大批量进购草棉织布,必须要有固定的进货渠道。
苏熙贵点头道:“草棉天下皆有,如官盐、茶叶一般到处可买,只是作为民间百姓家庭纺织所用,你要大批量织布……听我一句劝,还是织绫罗绸缎,更能盈利。”
苏熙贵根本看不起棉布生意,在他眼里,还是丝绸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
朱浩笑道:“我织布不过是为了玩玩,哪儿有那么多蚕丝供我织?还是量大的草棉好。”
“行,以后往安陆调运行货,给你多加一批草棉便是,都是岭南所产质地优良的精棉……那朱小当家,琉璃珠之事,既然您没什么意见的话,我可就跟朱家做生意了……您千万别见怪,要是觉得不妥,便跟我说,我随时可以中断跟他们的生意。”
苏熙贵还是不太放心,赶紧问询朱浩的意思。
朱浩笑道:“没事,趁着琉璃珠没烂大街前,赶紧赚上一笔,要不因为我是向王府提供琉璃珠之人,这银子我都想赚呢。”
“烂大街?呵呵!”
苏熙贵一边嘀咕,一边思索朱浩背后是否隐藏有什么大阴谋。
可惜不得要领。
但跟朱家的生意,他还是想做的,毕竟一百文买一个琉璃珠,运到两京一转手就是十倍以上的暴利,怎么看都不亏。
……
……
朱家的琉璃珠生意就此如火如荼做了起来。
安陆城内一个偏僻民巷内,一个胡子拉碴、衣衫邋遢的男子从院门外走了进来,门内一名锦衣卫小旗正要上前行礼叙话,还没靠近,一股刺鼻的气味传来。
夹杂着熏人的酒气,还有多日未曾沐浴身上发出的恶臭。
“朱千户。”
小旗行礼。
“怎么又来了?有事吗?”
朱万宏在古井前坐下,把一个木桶丢进井里,提了小半桶水上来,也不用别的器具,直接对着桶口咕咚咕咚猛灌几口,冷水洒湿半个前襟。
小旗看了心里一阵发凉,这大冬天的……朱千户你很豪迈啊。
“是这样的,前段时间跟您汇报过,京师流行琉璃珠,先为兴王府上贡,后作为陛下御赐珍宝,在京师多有人收藏,并以此形成风潮。不想最近,安陆朱家……就是您所在的朱家,正在大批量制造琉璃珠,并由不同渠道运到大明各处变卖……”
小旗汇报到这里,朱万宏突然抄起木桶,恶狠狠地砸落地上,木桶直接成两半。
“哎哟,你看我这脾气上来,收不住,明天我拿什么喝水?”朱万宏摔完后就后悔了。
小旗战战兢兢:“朱千户……您……为何动怒?”
朱万宏冷笑不已:“你是愚,还是蠢?琉璃珠乃兴王府上贡,假称来自西域,随即朱家就大批量制造,不明摆着告诉别人,兴王府的琉璃珠来自朱家?
“朱家受先皇之命,迁安陆监视兴王府,有了宝珠不主动上贡,却先给兴王府?你说朱家是忠于朝廷,还是忠于兴王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