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6(1 / 13)

加入书签

蒋琛觉得这样不是办法。

在书房想了一下。

以前书上说遏制噪音最好的办法有三种,最有效的是在噪音源头想办法,于是他想了,是于望太闲了吗?倒也不是,是他太有精力了,人只要一有精力,就容易找事儿。但是他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上完课就回家,吃饭玩耍,没有精力怎么可能?就是条狗还得早晚各遛一遍,他这种闹腾的起码得五遍以上。

于是在一天美好的早上,蒋琛看着他呼呼大睡的模样,说:“起床。”

他把于望挠醒,看着他朦胧的,头发跟炸鸡窝似的茫然,心情舒畅:“跟我去公司。”

于望:“噢。”

于望:“啊?”

他错愕地看着蒋琛下床穿衣裳,反手指着自己,“我?”

“你。”

蒋琛语气下压,眉眼却闲适。钱不能白拿,钱可以生钱。他有些后悔怎么没早点想到这个妙招,“我知道你的课表,以后没课、下课,都去公司工作。”

于望:“……”

于望:“有商量的余地吗?”

蒋琛:“没有。”

出卧室,他还不忘提醒他:“没工资。”

于望:“……”

一失足成千古恨。

他蔫蔫巴巴地跟着蒋琛起床,又迅速打鸡血,好事儿啊,那这自己不是能跟他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了,只要有接触,了解不还是分分钟的事。于是他两眼放光地坐进了副驾驶。却在车停在公司停车场时被蒋琛赶下,他说:“你先上去,我们错开。”

于望愣了一下,噢了一声,下车了趴在车窗前:“我上去等你吗?”

蒋琛:“有人接待。”

于望点头,先走了。蒋琛看着他,坐在车里打了电话。

蒋琛的助理叫安德,是个瘦瘦高高的白人,就是那个让他自己举办派对的犟种。他在电梯前等着,蒋琛说马上来一位新人,能力很强,让他找点事情锻炼他一下,适应适应高强度的、快节奏的工作风格。

他说的倒也没错,因为他自己本身就很卷,毕竟他没有家庭要管,下属如果比领导还惬意,那就离被裁不远。虽然无数外网报道发达国家多好多好,每天躺着也能有钱花,但事实证明救济金只能给街上的流浪汉,想活的体面像个人样,还是排除不了竞争与被竞争的法则,留下吃与被吃的结果。

于望懵了。

当安德和他进行了短暂的自我介绍和交流后,就带着他穿越了无数看着电脑敲击键盘的肩膀,他们根据区域被分为几组,每一组都有自己的项目组长,他们不停地收单、外拓,三四天就能在平地盖起一座房,其中的建筑设计、成本利润、材料分析等等,都要在最短的规定时间内拿出来进行研讨,一本方案不过全组重做。

所以没有人看他,他们没有功夫看他,他们激烈的争吵,又迅速冷静下来继续交流。

疯了一样。

安德察觉到他的惊讶,解释道:“做完一个项目小组有提成,多劳多得。”

跟钱挂钩,怪不得。

他想,这肯定是蒋琛的注意,他让矛盾转移到内部,就会迅速瓦解、崩盘小团体趋势,金钱诱惑又会让他们变的高效而充满斗志,毕竟他的宗旨就四个大字。

不养闲人。

在墙上明晃晃地嵌着,中文和英文各一遍,中文还是楷体的。

安德领着他来到了角落,这里远离人群,说这是每一个刚进公司的员工必经的考核,那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三套建筑方案,期间可以借助任何工具查找鉴定方案的可行性,因为这三套方案会挂在公司最显眼的墙上,每一个上下班的人都会对此进行一番鉴赏,脑子里有多少存货,一目了然。

通过考核且优秀的人会被小组竞争、挑选,没有通过考核的人就收拾东西,哪里来再回哪里去。

所以留下的都是精英。

只不过是社死后的精英。

于望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清楚地知道蒋琛这么做的目的,虽然他不了解这一行,但建筑就是艺术,如同绘画、歌曲、舞蹈等等,在这八大艺术中,每一个都能透露创作者的设计理念,建筑也一样。他将设计师的建筑图纸悬挂在这里,一是水平的鉴定,另一个就是寻找和他有共同想法的盟友,这样不仅能更加快速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还能减少不必要的磨合时间。

总之就是一个字,效率。

蒋琛的行事作风无一不再透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心、缜密,但也冷酷、无情。他以绝对理性的思维角度将公司运营的很好,他们竞争、攀比,不知疲倦。因为于望看到一个玻璃柜里有个由美金堆成的小山,它就那么明晃晃地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安德说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当你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贡献时,钥匙会落在你的掌心。你就可以在众人艳羡的眼神中将这丰厚的奖励带回家。

于望说这是真的吗?

安德说是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